第九集:老子炼丹对郸城
及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上回讲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亲自为老子提拔成仙的王子说媒提亲,并置办丰盛嫁妆助王子成婚,为人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接着分析了老子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提拔一个人间的砍柴郎都能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如此重视,并以《西游记》为例,说明了神话传说中隐藏的关于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的一些实力真相。
简而言之,《西游记》之所以未着重描写太上老君的神通,更不曾提及郸城的王子为太上老君炼丹砍柴、供柴之事,一是故事情节需要,二是有特殊历史原因——从故事情节创作的角度讲,《西游记》的故事主线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而师徒四人中,又以孙悟空的“主角光环”最盛,太上老君把他放在丹炉里炼出火眼金睛和铜头铁臂是为后续情节做铺垫,自然没必要刻意突出太上老君的神通,更没必要详述谁为太上老君砍柴、谁往炉膛里添柴、谁在丹炉前拨火之类的细枝末节——毕竟《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只是配角、王子更只是配角的配角,在影视剧中最多属于“路人甲乙丙丁”之类的角色,自然不能重点突出,不然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这是创作规律,是任何人无法突破的创作底线,否则,《西游记》就成不了名著,只能成为一盘散沙的“流水账”。
所以,王子为太上老君砍柴也好、为丹炉添柴也罢,这些情节都不可能出现在《西游记》中,唯一有点踪迹可循的,就是孙悟空从丹炉里出来,踢翻丹炉掉下一块炭,成了人间的“八百里火焰山”,这一方面说明太上老君神通无敌,另一方面说明王子砍的柴好——如果烧的是麦秸火,出了炉膛就飘散成灰了,谈何掉到人间变为火焰山还能燃烧几百上千年而不熄呢?
除此之外,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后师从“菩提祖师”学了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道家法术,后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却成了一心向佛的佛家弟子,途经车迟国时还与“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三位修道出身的国师斗法——换言之,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道家法术斗道家护佛家,直至把三位修道的国师全部斗败、打死,使车迟国由原来的“重道轻佛”改为“重佛轻道”,这其中是蕴含着作者深意和广阔的时代背景的。
咱们前面说过,有个成语叫“老子天下第一”,这种说法不是妄语,而是有历史渊源和出处的——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提出“以中华本土之道教为先、儒教居中、佛教为末”的三教序位,李渊认为:道教能经邦致理,返朴还淳;教主老子是唐宗室的先祖,李氏王朝的建立,实赖老君的功德。所以,唐朝形成了“道家为先、儒家次之、佛教为末”的三教序位——老子是道祖,自然排在第一位,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由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常被称为“孔老二”,排在第三的是佛教,因为佛教来自印度,所以中国人至今都称印度为“阿三”。下面这道2014课标全国I卷题,考的就是这个典故——
李渊之所以提出以道家为先,是因为隋朝末年,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天道改,老君子孙治世”、“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政治谶语——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道士们积极响应起义军,楼观道岐晖大肆宣传“李氏兴,天道改”,称李渊为“真主”、“真君”,并开仓献粮支持起义军。著名道士王远知更是在李渊起兵前,就自称奉太上老君旨意密传符命,实际上是利用老君姓李,为李渊起兵制造皇权神授的理论,以此号召社会民众跟随义军推翻隋朝腐败的统治。
后来李渊成功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唐朝建立后,就尊崇老子为“圣祖”,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意思是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后代,自然就奠定了“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的格局,道教也在唐朝成为了“国教”,二月十五老子生日这天也被唐朝定为李姓祭祖日,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更敕立老子生日为“降圣节”。
而接下来,直到明朝,道教在皇室及民众心中的地位都非常高——咱们前面讲过,秦始皇、唐太宗都曾派人寻找过长生不老药,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宋太祖和宋太宗尊奉道教,所以道教的尊崇地位并没减弱,仍然被奉为“国教”;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举全国之力寻找据说已经成仙的道教张三丰,嘉靖皇帝更是二十多年不上朝、潜心炼制长生不老药……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一生经历了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皇帝统治,《西游记》成书刊印于万历年间,创作历程则可前推至万历的爷爷嘉靖年间甚至更早——由于当时的皇帝嘉靖潜心修道、沉迷炼制长生不老药,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朝纲混乱、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吴承恩一方面取材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故事创作这部小说,另一方面又通过“抑道扬佛”这种方式暗讽嘉靖为了修道不理朝政是多么愚蠢、不可取。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途经车迟国,孙悟空打死“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国师后,国王泪流不止,孙悟空上前高呼道:“你怎这等昏乱!看放着那道士的尸骸,一个是虎,一个是鹿,那羊力是一个羚羊。不信时,捞上骨头来看,哪里人有那样骷髅?他们本是成精的山兽,同心到此害你,因见气数还旺,不敢下手。若再过二年,你气数衰败,他就害了你性命,把你江山一股儿尽属他了。幸我等早来,除妖邪救了你命,你还哭甚?哭甚!急打发关文,送我等出去……”
这段话,堪称是吴承恩对当时潜心修道的嘉靖皇帝隔空喊话:你天天沉迷修道,看看修的是个啥——你修道,我偏把道教写得如此不堪,看你面子往哪搁?在这种创作背景下,再加上故事情节需要,所以,《西游记》并没有着重描写身为道祖的太上老君的法力。但常言说,有能力的人是压不住的,就算吴承恩刻意淡化太上老君的法力,但太上老君的实力在那搁着,想低调,实力也不允许他低调——作为道祖,太上老君是开宗、立派、创教之人,法力怎么可能弱?
前面讲过太上老君拿金刚琢砸晕孙悟空帮助二郎神取得胜利,原著中,他这样对站在旁边一同观战的观音菩萨介绍金刚琢:“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这里太上老君提到的“化胡成佛”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和老子密切相关——东汉年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当时儒教认为佛教是夷狄乱言,主张废除佛教。佛教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借老子一用,说佛祖当年正是经过老子点化才成了佛,从而创立的佛教——中国古代把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统称为“胡人”,因为这些民族中的男性大多长有大胡子,比如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出塞》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胡马”,指的是“胡人”骑的马,代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而印度人因为男性也大多长有大胡子,所以也被称为“胡人”——来自印度的佛教称佛祖经过老子点化才成佛创立了佛教,也就是说,佛教是在老子的点化下创立的,衍生出和老子的这层关系后,看在老子面上,才没那么多人排挤佛教了,佛教才得以在中原生根、发展,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的故事——连佛祖都是在老子点化下才成的佛,所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名号真的不是吹的。
甚至老子的座骑青牛精都能使如来佛祖忌惮——就算如来佛祖能打败青牛精,但常言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何况打牛?所以,当孙悟空前去灵山请如来佛祖出手相救时,如来佛祖顾忌青牛精主人太上老君的面子,没有亲自出山,但唐僧是自己的二徒弟转世,取经大业又是如来佛祖亲自安排的项目,唐僧遇难如来自然不能不管,所以,他只能派十八罗汉拿十八座金山变的“金砂丹”去帮孙悟空打青牛精,并告诉他们,如果仍然打不赢,就让孙悟空去请太上老君。
结果十八罗汉去了,反被青牛精用金刚琢把十八粒“金砂丹”全部收走,这说明太上老君的牛都不是吃素的,十八罗汉一起上都制服不了它,还反被它打败。后来,孙悟空在降龙、伏虎二位罗汉的提示下,请来太上老君才收伏了青牛精,而收服青牛精后,太上老君也未归还十八罗汉的“金砂丹”,而是牵着青牛精、带着金刚琢和金刚琢里的十八座金山变的“金砂丹”就走了,连句客气话都没说——原著中写道:“老君念个咒语,将扇子搧了一下,那怪将圈子丢来,被老君一把接住;又一搧,那怪物力软筋麻,现了本相,原来是一只青牛。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老君辞了众神,跨在青牛背上,驾彩云,径归兜率院;缚妖怪,高升离恨天……”
太上老君就这样骑着青牛走了,十八罗汉没一个拦着他要金砂丹的,连不满的话都没说一声,这就是太上老君的实力——连创办佛教的佛祖都是他点化成佛的,所以如来座下的十八罗汉,还不够资格和他对话、更没资格向他讨要“金砂丹”,也许这十八座金山变的“金砂丹”,就是如来佛祖通过十八罗汉之手,间接送给他炼丹用的礼物、用来求他收走青牛精放唐僧西天取经,所以他应该“笑纳”,不必客气……太上老君在仙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如此地位的太上老君,法术怎么可能不高明呢——而地位如此尊崇、法术如此高明,在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面前又怎么可能没面子呢?所以,他提拔升仙的王子,被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高看一眼,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再加上王子踏实肯干、愿意付出,被看中选为女婿也就不奇怪了。
王子作为郸城宁平镇王子庄普通出身的砍柴少年,各方面条件都和灵石孕育出的孙悟空不能相提并论,更和老子“化胡为佛”的佛祖不能比,但仍然能在老子的点化下成仙,说明老子和王子之间交情深厚,又对老子炼丹有功,所以才有幸得到老子的点化飞升成仙。这是老子对王子的提携,也是老子对郸城的贡献——老子自己在郸城炼丹成功飞升成仙不说,还不忘对自己炼丹有所帮助的卖柴郎王子,专程前来点化他也成仙。
也正是因为他点化王子飞升成仙,才从侧面证实了老子在郸城炼丹的事实存在——王子庄、郸城大桥留下的那些遗迹,民间广泛流传的民谣和传说就是证明——有了这些,谁能说郸城不是老子炼丹功成之地呢?
这些遗迹、民谣和传说,既是郸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老子到洺河炼丹对郸城做出的独特贡献——如果不是他前来洺河炼丹,郸城就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
当然,前面说过,太上老君是被后人神化了的老子,并不是老子本人——老子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太上老君是神话传说中虚构出来的神,自然不能直接把他们划等号,人们只是出于对老子的尊敬和崇拜,把他神化成了太上老君。
一百多年前,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著作《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太上老君这个艺术形象来源于老子这个真实存在的人——如果没有老子这个真实存在的人,也许,就不会有被人们神化出来的太上老君这个艺术形象。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云天雾地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其现实根基的,比如老子炼丹造就“汲水”和“郸城”两个地名,以及王子升仙的传说和民谣等等,都是来源于老子在郸城炼丹这个基本的事实。
虽然老子炼出的不可能是神话中太上老君炼的那种吃了能成仙的仙丹,但至少老子在郸城炼丹这件事应该真实发生过,因为炼丹是道家独有的法术,老子是道祖,在炼丹方面,肯定是个顶级专家,结合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环境,作为顶级炼丹专家的他,具有炼丹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动机;他炼丹成功后高呼的“丹成”,与郸城地名的发音完全相同,而且在沿途还留下了“洪溪”、后改为“汲水”的两个地名,历经千年而不衰——据老一辈人讲,现郸城洺河北岸二轻局大院地块,以前有老君台,老君台内设有老君炼丹用的八卦大铁炉,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这个大铁炉被拿去当了炼铁材料,但很多年长者,当年都亲眼目睹过这个大铁炉——据资料记载,郸城的这个老君台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是为了纪念传说中老子李耳在苦县(今鹿邑)炼丹久炼未果,后移炉今郸城的洺河之畔取洺河水、拔苇为薪,加上王子供应的龙角木,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成功,成功后高呼“丹成也,丹成也”的传说。
因为老子高呼“丹成也,丹成也”,所以这片土地得名“丹成”,历经多年,从“丹成”演变为“丹城”,后又演变为如今的“郸城”——至今,炼丹炉附近土地为红色,下雨踏泥不粘脚,据说是老君在此炼丹倒出的炉渣所致。而与之炼丹紧密相连的“王子升仙”,更是老子为郸城留下的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
如今,洺河岸边的郸城新地标“丹成”雕塑,更是对这段郸城传统文化的最好纪念和佐证——两千多年前,老子来到这里设炉炼丹并结识王子,从而造就了郸城这段独特的传统文化,说明郸城是一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土地。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郸城的老子炼丹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王子升仙文化,是郸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因为炼丹成功后的老子升仙成为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才有了《封神榜》、《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经典作品中关于太上老君的故事——虽然那些经典作品中并未提及他在郸城炼丹升仙、甚至未提及他在其他地方炼丹失败的故事,而都是让他直接以神仙身份出现,但如果没有老子炼丹这件事,相信太上老君这个艺术形象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更不可能如此圆满——毕竟任何英雄,都不是从出生就是英雄的,都是经过一番磨难,才最终取得成功成为英雄的。
同样的道理,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也是如此——按传说中的说法,老子在炼丹成功之前是人、炼丹成功之后为神,那么,郸城就是他人神转换的交界点,是他炼丹功成的福地,同时,他留下的这些传说,也反过来进一步滋润、造福了郸城,甚至进一步荫及了中华传统文明——正是在“老子炼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滋润下,才有了后世郸城“王子升仙”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封神榜》、《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更加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随着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东汉开国皇帝把郸城的宁平城(今宁平镇)封赏给妹妹刘伯姬,使之成为“宁平公主”;到了近代,郸城又先后涌现了周礼荣、马艳丽、朱婷等知名人物,出现了“金丹科技”、“金丹大道”等与炼丹文化相关的产业和地名,并造就了闻名全国的郸城一高,2022年,国务院批准周口国家农高区落户郸城……
凡此种种,说明随着时代发展,人杰地灵的郸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老子炼丹文化的感召和滋润下,一百多万郸城人民,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以一颗“丹心”工作、生活、学习着,共同建设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续写着新时代的“炼丹故事”。
郸城的明天必将更好!